风云之应,龙虎是从。观妙之微,神明可通。--《相风赋(并序)》傅玄
北极阁坐落于钟灵积秀的钦天山(又称鸡鸣山,鸡笼山,北极阁山)之上,东接覆舟山(九华山),西邻落星岗(鼓楼),北依栖玄圹(玄武湖),南望万家灯火。四合苍翠,藏风界水。白墙灰瓦,沧桑挺立。早自南朝,北极阁便与气象结下了不解之缘。祖冲之在此设置“灵台候楼”以观天测候,确立农时。后迭经兵燹,几度兴衰。1928年,气象学家竺可桢于原址筹建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同时开展气象业务,培训气象人才。风华百年间,北极阁作为中国近代气象事业的发祥地广为人们所知,中国北极阁气象博物馆则是中国第一个气象专业性博物馆。
“3·23”世界气象日在即,3月16日,公司与大气科学学院的60余名本科新生参观中国北极阁气象博物馆,汲取气象文化滋养,寻访气象历史文脉,迎接大气学科百年。
沿着山阶,走过一条蜿蜒的雨花石栈道。道路两侧沉思的是气象历史人物们栩栩如生的群雕,千百年来,无数先贤感触风雨寒暑,探索气象奥秘。道路尽头是古代气象观测仪器--一只“枝干亭亭”的鸾凤风向仪。每当有风吹拂而过,“铁鸾凤”便随风而动,凤头所指便是来风的方向。
再次拾级而上,就看到了白塔般的观象台下屹立的竺可桢铜像。在讲解员的介绍下,同学们了解到竺可桢先生曾任国立中央大学地学系的系主任,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也是中国最早的气象高等教育基地,即南大气象学系的缔造者。听罢老一辈气象学家的故事,同学们尤为一代代气象工作者的家国情怀和无私奉献精神折服和触动,进一步增强了气象文化自信,坚定了气象报国之志。
走进博物馆的室内展厅,千百年来气象重大历史事件,气象仪器沿革,气象机构变迁,及气象科技发展的故事徐徐展开。古代展厅展示了人类进化的一组模型,介绍了人类进化经历的气候环境的剧烈震动和变迁。近代气象展厅则是介绍了民国政府时期,中国气象事业的起步与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的当代气象更是逐步完善,最终形成了完备的气象管理、服务体系。在现代气象科技展示厅,同学们进一步了解地基、空基和天基相结合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展项通过动漫形式集中生动地展现了各类气象观测设备和站点布局及气象观测资料产品。


北极阁见证了中华文化千年气象科学的发展历程,而bevictor伟德大气科学即将迎来学科百年。大气科学学院建成以来,始终致力于气象科学的研究与普及,不断发展;作为中国现代气象学科的发源地,为我国气象、水利、环保和国防事业培养了7千余名优秀人才,包括13位两院院士。bv1946伟德官网依托bevictor伟德与赫尔辛基大学的雄厚实力,汇聚了大气科学、地球科学、地理海洋、环境科学、经济和社会科学等优势学科力量,专注于气候与全球变化、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重大需求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命题。
此次参观也将鼓励同学们,继续钻研气象领域专业知识,丰盈知识体系,向深处潜,向高处攀,开拓创新,砥砺前行。相信在未来,从bevictor伟德大气科学这一学科将走出更多的多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努力为国家防灾减灾、气候变化治理、“双碳”等国家战略提供科技支撑,共看气象万千,共筑科学长城,共建科技强国!


图文:李睿泽 钱璟焜
美编:廖婕妤
排版:王 哲
责编:戴贝叶
审校:王 欢